癔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史记心理世家之背叛师门的大师兄和被 [复制链接]

1#

年,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里面发生了一件震惊心理学圈的大事。

弗洛伊德工作上最信任的同事、学术上最得力的助手、时任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主席的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公开宣布,从此与弗洛伊德水火不容。

这次的决裂,不仅仅是两人多年亦师亦友的关系的结束,更是弗洛伊德经营一生的事业——精神分析学派,在历史上的第一次大分裂。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只比弗洛伊德小十四岁,此时已然不惑之年的阿德勒,在年却相当意气风发。不但公开宣布与老弗爷断绝关系,还高调祭出了自己“个体心理学”门派的大旗。

十二,这个在中国传统中被称为“一轮”的年数,似乎是精神分析派宗师弗洛伊德和大师兄阿德勒之间一道过不去的坎:两人从相识共事到彻底决裂,正好十二年。

即使曾经相濡以沫,但从此江湖路远。个体心理,注定要成为与精神分析分庭抗礼的一大江湖势力,而弗洛伊德也并不是那个直到最后才知道真相的人。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很多人对这个外国名字可能并不熟悉,但他有一句被自媒体玩烂了的梗,却让很多人都有如雷贯耳般的熟悉:

幸福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这是一句哺育了当今无数鸡汤大师并且养育了无数自媒体的“阿德勒金句”,也让无数内心残破的人为自己的忧伤找到了最好的注脚。

不过讽刺的是,这句被泛滥成灾的鸡汤里面反反复复熬着的“阿德勒金句”,其实和阿德勒毫无关系,他本人从未说过这句话。

阿德勒一生留下的著作数量并不是太多,但却都相当有知名度。比如《自卑与超越》,几乎称得上是心理学界现象级的畅销书。

仅中文版本就达二十种之多

在励志鸡汤圈内,《自卑与超越》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那些顶着“个人成长导师”的自媒体大V逢人必推的畅销书《被讨厌的勇气》,就是日本人读了《自卑与超越》后的衍生本。

在百年之后的世界鸡汤圈火出了天际,估计阿德勒本人生前也始料未及吧。不过他不必感谢自媒体,他只需要感谢自己。

作为精神分析门派嫡传大师兄,阿德勒在他的心理学主张上,从一开始就展露出来了与弗洛伊德完全不同的风格,我们从他们各自流传与世的著作名称上就能一窥端倪。

弗洛伊德最负盛名的著作有:《梦的解析》,《癔病研究》,《禁忌与图腾》,《性学三论》等,听上去就很严肃和高深。

阿德勒的就让人喜闻乐见多了:《自卑与超越》(这本书的英文名直译更是煽情: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生活的科学》,《理解人性》等。

而且与传统意义上心理学家一上来就是各种宏大精妙概念不同,阿德勒的书中全是饱含深情的句子:

“你必须不相信任何事。即不要被眼前的困境束缚了自己,不能相信当下的困境就是人的一生,而是要勇于突破,大胆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

“所有你不擅长的,你想躲闪的都有一个隐藏着的原因,只有你正视这个原因,你才可能改变自己,重获勇气。”

“如果一切都已经被决定,我们连做什么的余地都没有,那我们也失去了活着的日的。人在所有情境中都有选择的可能性。”

“成长不必背负他人的课题,不必迎合他人的评价。”

所以并不是自媒体的鸡汤成就了阿德勒的盛名,而是阿德勒原本就是心理学史上的一个“鸡汤大师”。

显而易见的结论是,掌门人弗洛伊德一生都在强调人的“动物性”,即性本能和潜意识,至死不渝。而阿德勒一开始就把目光投向了“如何活出真正的自我”以及如何“追求卓越”。

后来的史学家分析,两个人的个性和生活风格也是极度反差。

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思想激进前卫得让人觉得离经叛道,但他个人的生活方式却是异常保守。别看他在书中大谈特谈人的性欲望,他自己的私生活却严谨得无可挑剔:

注重仪表不苟言笑,如哈布斯堡王朝的遗老贵族,不折不扣的工作狂,不喜欢社交,对电话电影这样的新科技无比排斥和怀疑,除了雪茄烟和古董收藏外没有任何业余爱好。

阿德勒却是另一个极端:思想偏于传统和保守,生活极为通达、乐观和开朗:

整个人不修边幅,终其一生都保持着平民的本色。他热衷社交,关心时局,几乎整天泡在维也纳各大咖啡馆。他欢迎并接纳一切新生事物,开汽车,看电影,对人类未来保持乐观的看法。

他们的分离,似乎一开始就注定了。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如同这世间所有的分离,都曾有过一个美好的相遇一样,弗洛伊德和阿德勒的相遇和相识,从一开始也是有一种相见恨晚的味道。

年,43岁的弗洛伊德可以称得上是功成名就:近十年神经病执业医师的从业经验,《论失语症》、《癔病研究》等重要著作也令他在心理学和神经研究领域声名鹊起,那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梦的解析》,也在这一年横空出世。

如果说这个时候的弗洛伊德还有什么烦恼的话,那就是他犹太人的身份给他带来的不公平待遇——在整个欧洲排斥犹太成风的氛围中,维也纳学术界也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非暴力不合作”。

母校维也纳大学迫于弗洛伊德的威名远扬,给了他神经症学编外讲师的资格,却又居心不良地规定只能给少数几个学生讲课,还把上课时间排在周末的下午……

这一系列的神操作,让才华横溢的弗洛伊德经常只能对着空荡荡的教室仰天长叹。更令他气愤的是,每次在行业学术讨论会上,不论圈内大咖还是无名小辈,所有人都跟商量好了一样,群起围攻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与弗洛伊德内外交困却有苦难言的境地不同,彼时的阿德勒初出茅庐踌躇满志,无意间发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对治疗精神病症有妙手回春之效,对弗洛伊德仰慕已久。

在一次医学例会上,正当一群人照例又七嘴八舌指责弗洛伊德时,年轻气盛的阿德勒挺身而出舌战群雄。阿德勒这种对精神分析冒天下之大不韪式的支持和会场上出手不凡的思辩能力,让弗洛伊德大为感动。

从惺惺相惜到合作共事,弗洛伊德对阿德勒的能力和人品越来越看重,已经在心里默认了阿德勒就是精神分析门派未来的掌门人。

年,弗洛伊德在给阿德勒的一封信中,称赞他是精神分析精英团体之中“头脑最为出色的人”,并且为团队“施加了巨大的影响”。他在给另一个朋友的信中说阿德勒是团队中“独一无二的巨人”。

然而,无论弗洛伊德如何地偏爱怜惜甚至宽容迁就,也无法掩盖两人骨子里透着的差异。

出身于上流社会的弗洛伊德从小就是优秀的“别人家的孩子”,父爱母宠成绩拔尖。在工作上讲究高效的原则,要求下级的绝对服从。

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专著里面文采华美,花团锦簇,并且大量使用古代希腊、埃及的神话典故,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接待的病人75%来自社会上层,25%来自社会中层。

阿德勒则不然,他在维也纳郊外的一处不起眼的城乡结合部长大,小时候患有佝偻症,还有声带的轻度痉挛,这些问题不但严重妨碍了他身体运动能力,也造成了他长期的自卑感。

雪上加霜的是,阿德勒和母亲的关系还非常紧张,这就使得他对弗洛伊德学说中的性学理论,尤其是所谓的“俄狄浦斯情结”严重反感。

他的职业走的是平民大众路线,病人之中来自上层社会的只占25%,中层社会的占40%,剩下的35%都来自社会底层。他的文章著述的风格也是用朴素易懂的大众语言反反复复地向读者强调要建立社会情感,要对他人感兴趣,要学会与人沟通、合作。

两个人都讲原生家庭,讲童年经历,但在学术研究方向上有着本质的不同。

弗洛伊德用发展停滞和退行来强调,童年的创伤和人格发展不健全会影响一生,而阿德勒则更看重人后来成长的自主意志,认为人都有能力和责任做出正确的选择,原生家庭的不幸并不一定是一生的伤害,而我们对待原生家庭的态度才是。

从这个意义上说,阿德勒的心理学主张,其实和鸡汤里面那句梗“幸福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是截然相反的。

两人共同的好朋友大才女露·莎乐美透露说,弗洛伊德的性格锋芒毕露,与那些不承认他的学说,或者不肯服从他的人向来极难相处。阿德勒恰恰也是个性刚硬、脾气耿直、不懂得什么叫逊让或妥协的人。

大师兄阿德勒对师门的背叛,是必然。

阿德勒的出走,对弗洛伊德的打击非常大,但这样的打击却不是最后一次。

堪称心理学江湖“武宗少林”的精神分析学派,掌门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一生中却至少遭遇过五次公开“背叛”。

年,弗洛伊德最为钟爱的大弟子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背叛师门,创立“个体心理学”;

年,弗洛伊德最为看好的二弟子卡尔·荣格与恩师分道扬镳,创立“分析心理学”;

年,弗洛伊德最早的追随者奥托·兰克离开,并在美国开展“自我结构精神分析”;

年,追随弗洛伊德20年亦师生亦父子般的桑多尔·费伦齐与恩师决裂;

年,弗洛伊德的嫡传“徒孙”卡伦·霍妮和丈夫弗洛姆一起宣告与弗洛伊德决裂;

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早期成员

然而,无论遭遇多少分离与背叛的打击,都丝毫没有动摇弗洛伊德对自己心理学主张的坚持,这一点,至死不渝。

弗洛伊德是心理学历史上公认的学术理论体系涵盖范围最广、研究程度最深的大师,而所有背叛他并且一生都在反对他的人,比如阿德勒,比如荣格,后来也都成了享誉世界的大师。

这在心理学历史乃至世界科学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