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死亡是什么怎样克服死亡恐惧读佛典 [复制链接]

1#

夕阳残照,冷雨荒冢,一世繁华都化作了*土一堆,枯骨一把,……这,大约是现世人生的必然归宿。

死亡冰冷暗黑,有去无回,烂漫于滚滚红尘中的鲜活个体哪个不害怕?哪个不恐惧?死亡恐惧大约是可怜人类与生俱来的必然与无奈。

为了对治死亡恐惧,人类创造出了许许多多关于死亡的学说。对中国人而言,克服死亡恐惧的办法大约不出唯物论哲学、佛教理论以及孔子的教诲等学说。

01中国人的“死亡”观

在唯物论哲学看来,人活着时,血液流动,呼吸畅通,血液与呼吸把身体需要的养份与新鲜氧气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分,获得了这些养料后,身体器官就如工厂般开始了运转,大脑有了意识,身体有了感觉,肌肉有了力量……

当人死后,呼吸消失,血流停止,意识消散,人体机能化为无有,鲜活的肉体就变成了一堆终将被分解掉的腐肉与坏血,即人死如灯灭。

与唯物论不同,佛教在生死问题上持“轮回”观。

佛教认为,人在现世的一切所思所为构成了一种巨大的力量——“业力”,在业力推动下,人死后仍然会以某种类似于意识的东西存在着(比如,在藏密宗中,这种存在叫“中阴”),并在业力的推动下,“中阴”投胎转世,实现轮回。

基于这种观念,佛教提出了“因果报应、活佛转世(藏密宗持此说)、涅槃超脱轮回”等理论:

行善积德就会形成巨大的正向业力,在正向业力支配下,人死后就会转世成有福之人,甚至天神;否则,作恶害人就会形成某种巨大的堕落性业力,在它的支配下,坏人就会堕落于地Y、饿G、牲畜等三恶道,大约这就是佛典所谓的“因果报应论”的主要内容;

藏密认为,精进修行之佛教大德如果没有达到涅槃境界,也会经“中阴”投胎转世,所以,用一种特有的方法就可以找到这个大德的转世灵童,大约这就是藏密所谓的“活佛转世论”;

佛教认为,受轮回束缚的一切生命都会经历生、老、病、死之苦,即使天神也不例外,所以解脱烦恼的最究竟途径是“跳出轮回”,达到某种不生不灭的状态。大约这就是佛教所谓的“涅槃超脱轮回论”。

与唯物论、佛教都不相同,孔子对死亡有一种独特的态度,叫“存而不论”:

用《论语》的原话来说,“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不语怪力乱神”“祭如在”……

也就是说,在孔子看来,面对死亡最好的态度应该是:

活好现世,把握当下,尽力完成做人的责任和义务,这是人生的全部意义与价值;至于死后如何?虽然这是一个问题,却是一个现世不用考虑的问题,只需要对死亡保持敬畏,尤其要保持一种探究与体验的态度即可。

孔子的这一态度对中国人影响甚巨,帮助无数国人克服了死亡恐惧,直到今天,恐怕大多数中国人对死亡仍持这样的态度。

02“死亡观”是信仰,不是科学

面对三种不同的观念,我们不禁要问:究竟哪种是真理?哪种对?哪种错?

就目前的科学发展水平而言,水火不相容的前两种观念(“人死如灯灭”与“轮回观”)似乎都难称为信实科学的理论,它们各自都有较为合理的证据,但也有解释不了的地方。

比如,貌似科学信实的“人死如灯灭”论,其实也有许多解释不了的问题:

比如,“百慕大三角”问题,高僧火化后为什么会出现矿物性质的舍利子?癔病究竟是怎么回事儿?为什么有些所谓的活佛能治得了这种病?甚至人类的起源问题(真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吗?现在许多科学家对此提出了质疑,至少这是一个还没有被证实的学术构想,既然是学术构想就有被推翻的可能)等。

西哲康德曾言,科学必须经受理性的检验,但信仰不需要,信仰是一种个人性的实践理性。

也就是说,面对信仰,我们无须用科学来求证,只要你相信它,并且它能够解决你的实际问题,这就够了,大约这就叫“信仰无争辩”!

据此,我们认为,对于“人死如灯灭”与“轮回观”,似乎我们更应该把它们看成一种信仰,而不应看成科学性结论。

也就是说,对于死亡的态度、死后的情形,我们似乎无须过份争辩,也无须理性探讨,我们似乎应该根据个人的信仰、受教育程度、经历以及文化传统来选择一种立场,选择一种态度,

并且相信它,让它陪伴我们渡过亲人和自己终究要面对的死亡,以使我们更坦然、更从容也更有尊严地接受死亡。似乎这就足够了,而不是非得要用理性判断出个对错来!

依此来看,对于受过严格理性思维训练的、有着远大济世情怀的科学家、知识分子,似乎可以持有坚定的“人死如灯灭”观。

持有这种生死观,虽然面对死亡时难免痛苦不舍,但至少可以激励自己在“有限的生命里尽量做出无限的贡献”。

对于虔诚的佛教徒或在家居士来说,完全可以坚定相信“人生有轮回”。

持有这种生死观,一来可以更从容地面对死亡,二来可以激励自己在现世做好人、行善事。

对于宗教情怀淡泊的普通人来说,不妨持有我们的文化圣人——孔子的态度:过好现世的每一天,至于死后如何?只抱着敬畏式、尝试式、探究式态度去体验它,就像开启一段新的征程一般!

这样的死亡态度,一来可以激励我们热爱生命,过好当下,勇担人生责任,二来可以有效克服死亡恐惧:

这是因为孔子告诉我们,或许死亡是另一种开始,至少它是一种值得我们体验和探究的事情,而不一定是一种绝对的虚无与无底的黑洞。

死亡哲学:耶鲁大学第一公开课(精装典藏版)京东好评率99%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旗舰店¥36.9购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