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行动的节奏,不是个可以随便改的概念和习惯。它几乎就像一个人的体形,是一个人特有的特征。当一个人的行为节奏和我们自身的节奏相差无几的时候,我们就会有一种快感。可是如果因为一些原因,我们不得不调整自己的节奏以适应别人的节奏时,我们就会觉得很不舒服。举个例子说,当我们和一个腿部有疾病的人走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就会感觉到不适应。
当我们看到中风的患者在用手颤抖地把杯子送到嘴边的时候,这种颤抖就会和我们的灵活行动形成强烈的对比,让我们的心里非常难受。如果让我们帮助这些人,我们很容易就用自己的节奏取代他们的节奏,以此缓解相互之间的差异带来的不适应感。成年人和儿童之间的一些行为,同上面所说的情况差不多。
儿童有自己的行动节奏,儿童也喜欢在这种不慌不忙的节奏中进行某些活动,可是儿童的节奏和成年人的节奏是不一样的。当成年人看到孩子做事的节奏时就会觉得非常不舒服,就会有种想改变儿童节奏的冲动。从成年人的心理分析,他们喜欢那些敏感度高和迅速的节奏。比如,即使活泼好动的孩子造成了很多的混乱和无序,成年人也认为可以忍受。他可以什么都不管,因为他知道儿童这样做是出于天性。
可是一个孩子在缓慢做着一些事情的时候,成年人在旁边看着就很难受。成年人会想着干预孩子,有种想帮孩子的冲动。可是成年人这样做对孩子没有任何好处,儿童感兴趣的事被成年人做了,这样就限制了孩子的发展,成年人本身也就成了孩子自然发展的绊脚石。孩子在这种情况下会大声哭闹,不让成年人帮助自己,这表明孩子并不想让成年人来替他做这些事,他想自己成长。
没有人会想到,对儿童没有什么用的帮助,会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带来压抑。这种影响会伴随着儿童以后的日子,带来严重的后果。在日本有这样的习俗,凡是夭折或遭不幸去世的儿童,成年人在祭奠的时候都会在墓碑前放一个石块。成年人在墓碑前放石块,是为了让死去的儿童建一个玩具城堡,可是据说死去的儿儿童建的城堡会被恶魔破坏掉。
儿童在死后也会受到痛苦的折磨,这真是一个惊人的观念,这也说明了一点,我们已经把潜意识带入了死去的世界查特尔的一个实验引起不小的轰动,他在自己那家著名的精神病院做了催眠术的实验,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对癔病患者进行手术催眠可以替换他的人物角色。这个实验结果似乎否定了这样一个论断:人拥有属于自我的言行。这个论断以前被当作是人性一个最基本的特征。
查特尔通过实验证实,催眠师可以给患者强烈的心理暗示,这种暗示就会使患者处在一种催眠的状态,就会扮演催眠师给予的角色。这些实验虽然不能大量进行,场地也限制在他的诊所里。可是这个实验为心理学新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新途径,现在已经把范围扩大到了对分裂人格、潜意识和心理升华研究等新的范畴。
儿童在童年的时候,随着身体的发育,内心也会有种对自我的认识。此时,他的本性非常具有创造性,对暗示也特别敏感。这个时期对于儿童来说是个重要的时期,成年人应该抓住这个时期来促进儿童成长。成年人要悄悄地走进儿童的内心,用自己的意志代替儿童的意志,以让儿童发生好的变化。
我们在学校里也会注意到很多情况,我们在给儿童做示范的时候,如果显得过分热心或者动作过于夸张,儿童自我思考的能力和判断力都会受影响。就是说,儿童的自我原本可以让他独立完成某件事,可是这种自我却被另一种自我取代了。取而代之的这个自我虽然很强大,但是并不属于儿童。
在外来自我的作用下,孩子逐渐失去了还不成熟的行为方式。一般情况下,成年人并不愿意这样做,虽然成年人可以通过暗示控制自己的孩子,但其本意绝非如此,很多成年人的心里也不知道自己对儿童发展所产生的影响。针对这方面的观点,想起了几个非常有意思的小例子。
有一次,小编看见一个两岁的孩子把一双非常脏的鞋拿起来放到了床上。小编看见后立刻走到床边,把鞋子从床单下拿下来,放到角落,还告诉孩子说:“你看,这双鞋是脏的。”鞋子在床单上留下了个鞋印,用手把床单上的鞋印的掸了掸。自从经历了这件事情后,这个孩子只要一看到鞋子,就会指着鞋子说:“鞋子是脏的。”
奇怪的是,每次说完后,这个孩子就会走到床边用手摸摸床单,像是要把床单弄干净一样,尽管鞋子并没有碰过床单。另一个例子的主人公是一个小女孩。有一天,小女孩的妈妈收到了一个包裹。妈妈很开心,就当着小女孩的面迫不及待地打开了盒子。打开后,发现里面是个丝质手帕。
妈妈把这个手帕送给了小女孩,之后又发现里面还有个喇叭,妈妈就自然地拿起喇叭吹了起来。小女孩听到后,大声喊起来:“音乐。”在此之后的好一段时间里,小女孩看见布就会情不自禁地说:“音乐。”其实成年人是可以对儿童进行适量的限制的,只是限制要让孩子有所反应,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限制就会成为孩子的阻碍。
这些愿意发号施令的通常都是有素质的成年人,或是有自制力的人,尤其是经过专门训练和指导的保姆,这些人尤其是保姆的禁令对儿童的影响非常大,下面我再举个例子。有个四岁左右的小女孩有一段时间跟她的外祖母住在乡下,那里只有她们祖孙两个人。
有一次,小女孩想打开花园里人造喷泉的水龙头,这样她就能看到喷水了。但是,当她正想行动时,却突然停止了。外祖母于是鼓励小女孩,让她试着打开水龙头,可这个时候小女孩突然说:“不行,我的保姆告诉我不能这样做。”外祖母听到孩子的话后,告诉她自己允许她这么做。想到可以看喷水,小女孩非常开心。她虽然伸出了手,却没有打开水龙头。
这件事情我们可以看出来,在外祖母家里,保姆并没有看管着孩子,可是保姆的命令还是在很严重地影响着孩子的行为,这样的约束比外祖母的鼓励还有更大的管制力量。还有个和这个差不多的例子。在一个公园里看见一个七岁左右的孩子,他在公园的长椅上安静地坐着。突然孩子的眼睛望向远方,很显然孩子对远方的东西感兴趣了。
结语
这个孩子站起来准备朝那个东西走去,可是还没走,他又重新坐了下来。可以看出来孩子的意志动摇不定,并且很矛盾痛苦。孩子的身边没有人,我们也不知道谁是孩子的控制者,或许就连当事人自己也不知道受到谁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