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声音”结局皆大欢喜为何还有遗憾
浙江卫视王牌娱乐真人秀节目《中国好声音》已经做到了第四季,在节目整体格局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一些“微创新”却一直在进行。
中国论文
由超一线的当红歌星来担任音乐导师,一直是“好声音”区别于其他音乐选秀节目的鲜明特点之一,从“四届元老”那英到新来的“小公举”周杰伦,没有哪个来到这里的导师不是华语乐坛响当当的人物,不但能写会唱,点评时出口成章,相互之间插科打诨也个个都是行家里手。除了草根选手、背身盲选这些看点之外,明星导师之间的“钩心斗角”和“正面碰撞”也是观众关注的一场大秀、一场好戏。因此,在经过了连续四季的发展之后,制作方应该意识到了这样一个问题:要想在学员的选择上有所创新,寻找能让观众眼前一亮的“准明星”学员,其实是越来越难,但明星导师作为《中国好声音》的独家“现有”资源,却还有很大开发的空间。于是,无论是缩小导师的权力,还是十强战提前推出混战,其实都是为了给平日里安坐在红色椅子上的明星导师们更强的压迫、更大的压力,让他们之间产生更多的化学反应,也给节目带来更多的话题和看点。
拿被称作“鸟巢冲刺夜”的十进五来说,不同于往年导师组内冠*直接晋级总决赛,今年的赛制采用了更加紧张窒息的“车轮战”方式,这样的赛制变更意味着每位导师都有被“剃光头”的可能,极端情况下,可能只有两位导师进入最终的总决赛。“车轮战”的新赛制让导师之间火药味再次升级,就连向来淡定的周杰伦都忍不住大呼:“好紧张!”当导师不再能“四平八稳”地隐藏自己的真性情时,他们作为普通人的一面也就展示在了聚光灯下,他们的喜怒哀乐也都成了节目组重点捕捉的对象和观众情感消费的元素。
如今,《中国好声音》经过前几季的发展,开始在导师对战上下更多功夫、做更多文章,这其中潜在的思维方式就是,既然我们花了这么大的价钱请来了如此大睥和具有标杆意义的明星导师,为什么不能让他们为收视率提升多掐一掐、比一比呢?这种想法当然是好的。然而,明星和播出平台作为一对共生共荣的利益共同体,相互之间的合作总是留有余地的,并不可能真刀真枪、刺刀见红地进行厮杀,尤其是对于一些超一线的当红明星来说,他们的颜面总是要顾及的,否则一定会陷入分则两败的境地之中。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中国好声音》的赛制怎么改,怎么企图引起导师之间的优劣之分、水平之争,无论过程如何“跌宕起伏”“充满争议”,最终结果一定会是“皆大欢喜”“平分秋色”的。这不,虽然赛制改了,结果难猜了,但最终杀进鸟巢参加总决赛的学员却仍然是一个不落、各家都有。
这就是当前娱乐真人秀发展之中的悖论,当大家总是在大牌明星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上做文章时,虽然总是能赢得一些观众的青睐,但却永远不可能突破那种利益共谋的底线和圈子,永远是在某个层次上进行重复叫卖。要想打破这样的怪圈、突破这样的悖论,必须在消减真人秀中的明星光环上下功夫,在探索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上下功夫,从而让真人秀不仅有秀,更能在不断的发展中渐渐离“真”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