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病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神门穴治疗神志病及失眠的良穴
TUhjnbcbe - 2025/5/10 14:29:00

神门穴,位于手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是手少阴心经的输穴和原穴,五行属土。此穴具有宁心、安神、通络的功效,是治疗神志病及失眠的重要穴位。

别名:

兑骨,源于《难经·六十六难》;兑冲、中都,出自《针灸甲乙经》;锐中,见于《古今医统大全》。

名解:

神,指心神;门,象征着出入的门户。心,作为君主之官,主宰着神明。心藏神,而神门穴作为手少阴经的输穴,是心气出入的关键门户。此穴擅长治疗恐、悸、呆、痴、健忘、狂痫等神识不清的症状,通过开启心气之郁结来发挥作用,因此得名神门。

取穴方法:

取穴时,需仰掌,寻找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的凹陷处,即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此处左右各有一穴。

功能:

神门穴具有益心安神和通经活络的功效。

主治:

此穴位可治疗心痛、心烦、健忘失眠、惊悸怔忡、痴呆、癫狂痫证等症状。同时,它还能缓解目黄胁痛、掌中热、呕血、吐血等不适,并对头痛、眩晕、失音等病症有所助益。此外,神门穴还可用于治疗神经衰弱、癔病、精神病等病症。

配伍:

与支正穴相配,神门穴可益气养心安神,适用于心神失养、健忘失眠及无脉症。与大椎、丰隆相配,它有助于醒脑安神、豁痰开窍,特别针对癫狂和痫证。此外,与关元、中极相配,神门穴可安神益肾,对遗溺和遗精有治疗作用。与膈俞、血海相配,它能活血止血,有效缓解呕血、吐血和便血。

疗法:

通常,神门穴的针刺深度为0.3~0.5寸,并可灸。每天早晚,用拇指指甲尖垂直掐按此穴位~3分钟,有助于调理心烦、失眠等症。但需注意,心经穴位不宜深刺,特别是神门穴,因其位于腕关节处,过深可能会引动心火、扰乱神明或伤及血管神经。此外,本穴极少用灸法,取穴时手腕应松弛立掌。

主治歌诀:

神门穴是心之原穴,能宁心安神,治疗心痛、痴呆、心烦恍惚和癫痫等症状。它还能镇静安神,缓解失眠、健忘和心悸等问题。此外,神门穴还能治疗诸血尿赤目黄等症状,如呕血、便血等。

相关论述:

《黄帝内经素问·刺疟》中提到,心疟者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此时可刺手少阴经的原穴神门。《黄帝内经灵枢·五邪》也指出,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此时应调节其输穴神门。《针灸甲乙经》和《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进一步论述了神门穴的主治范围和配伍方法。《针灸大成》中记载,神门穴主治心烦、疟疾,以及一系列相关症状,如咽干、心痛、恐悸、少气、手臂寒等。此外,它还能治疗目黄胁痛、喘逆身热、狂悲狂笑、呕血吐血等症状。

《通玄指要赋》指出,神门穴能治疗心性痴呆。

《玉龙歌》中特别提到,神门穴独治痴呆病,转手骨开得穴真。

《杂病穴法歌》也强调了神门穴对于心痴呆的治疗效果。

《百症赋》中记载,神门穴与上脘穴同治发狂奔走等症状。

《胜玉歌》则指出,后溪、鸠尾及神门穴共同治疗五痫症。

《窦太师针经》详细描述了神门穴的治疗方法,包括针对心内呆痴、癫痫、发狂等症的泻法,以及针对健忘失记等症状的补泻法。同时,它还强调了转手勾阳骨开方可下针的重要性。

《医宗金鉴》中总结了神门穴的主治范围,包括心悸怔忡、呆痴恍惚惊等症状。

《十二经治症主客原络》进一步阐述了神门穴在少阴心痛、干嗌、目黄胁痛等症状治疗中的重要性。

《卧岩凌先生得效应穴针法赋》则特别强调了神门穴对于心性呆痴的治疗作用,并指出应在太冲穴配合使用。、《黄帝内经灵枢·邪客》中指出,心经是掌管五脏六腑的重要经络,其穴位具有养心安神的功效。神门穴作为心经的输穴,位于掌后锐骨之端,具有治疗腕痛、指麻等经络循行相关肢体性痛证的作用。此外,神门穴还能调和阴阳、宁心安神,对于心脏相关疾病的治疗具有显著效果。

2、神门穴不仅出现在经络穴位中,还作为耳穴名存在于人体的某些部位。在三角窝后/3的上部,有一个名为耳穴·神门的区域,它对于失眠、多梦、痛症以及戒断综合征等症状具有治疗作用。因此,在学习和诊疗过程中,我们需要仔细区分不同的神门穴位。

3、另外,神门穴还与足厥阴肝经的中都穴相关。中都穴位于小腿内侧,是足厥阴肝经的郄穴,具有理下焦、止崩漏的作用,并主治肝肾、少腹等疾患。这也提醒我们在学习和诊疗时,需要注意区分不同的穴位及其所属经络。

4、此外,神门穴还作为一种经外奇穴名出现在《针灸真髓》中。它位于腕部尺侧缘,尺骨茎突直下陷中,左右各一穴,对于肠出血等症状具有治疗作用。这也进一步证明了神门穴在针灸学中的多样性和广泛性。5、神门还是古代全身遍诊法中的关键部位之一,被称为手少阴心经之动脉,即“中部人”,主要用于候测心气。它位于掌后锐骨端的凹陷处,动脉搏动明显。在《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有“神门绝,死不治”的记载,彰显了其在古代医学中的重要性。福生无量天尊,乃道家之尊称。

1
查看完整版本: 神门穴治疗神志病及失眠的良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