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者投稿信:“我在外地读大学,有时候会想念宣城的种种。于是写了这篇文章,希望各位编辑能够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看看,最好能够发表。”
此文宣城头条未作任何修改,若文中有些数据引用错误,也恳请广大网友原谅,感谢在外学子心系家乡,祝早日学成,回报家乡!
欢迎更多网友给宣城头条提供您的原创!(点击最下方阅读原文即可)
宣城,古称宛陵、爰陵、宣州,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古便有“南宣北合”一说,自西汉设郡以来已有多年历史,为中国的文房四宝之乡,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南吴尾,江南通都大邑,鱼米之乡。
——摘自百度百科
宣城一带在商周时就有了古代文明,根据出土的古代石器和陶器,这里应属于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春秋时期,吴国兴起统治东南一带。越灭吴,楚灭越,吴越楚三国相继统治宣城一带。这一时期宣城还涌现出一批城邑。“宣城”原是西汉初期的一个县名,古名“宣邑”《韩诗传》:宣者,显也。古代的江南地区开发较晚,春秋战国时期的弋江镇,由于交通之利,先后成为吴、越、楚诸侯国的名邑而显扬于江南,故名“宣邑”,西汉设县于此定名“宣城”。“爰陵”,汉名宛陵,即今之宣城市区,因处于宛水之滨,陵阳山之麓而得名,为丹阳郡治所。“宛陵县”最早见于“鄂君启节”,这一时期,随着大国争霸,宣城一带得到了一定的开发。隋开皇九年(年)改称宣城县。(前秦时期除“宣邑”“宛陵”外,另有鸠兹和固城)
年少无知也曾吐槽过这里:经济搞不过芜湖,旅游比不上*山,紧邻江浙城市却依然没有大的发展。后来,独在异乡为异客才发现了宣城的魅力。说不清是哪里好,但就是谁也替代不了。
▲玩▲
地处长江以南,*山以北。四季分明,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时常会想起幼时,夏夜里一家人搬出藤椅蒲扇在门口纳凉,说着不知从哪里听来的趣谈。冬日则会围在火炉边取暖,计算着一年的好光景。
宣城四时之景不同,且皆有魅力。人间四月芳菲尽,江南梨花迎客来。“三月三,爬敬亭山”阵阵清香伴着采茶小调,百花遍野,盎然春意。到了夏季,宛溪路和昭亭路上的紫薇合欢花开正好,也可去赏荷剥莲蓬。吟唱着“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秋日再去水墨汀溪看层林尽染,亦可泛舟于南漪湖“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冬天若下起了雪,便是给宣州城披上了一件极好的素纱,竟又是一番景象。
这座小城有属于她的安宁,也有属于她的繁华。商之都、新百百货、大统华超市、八佰伴、国购广场、威尼达广场、星美国际、以及将建的万达广场,无不证明了宣城经济发展的潜力。
▲吃▲
说了玩,接下来再聊聊吃。身在庐州,我却更加怀念那。老宣中的面,中心小学的小菜面,孙埠消热避暑的凉粉,水阳镇的鸭脚包羊糕,水东的蜜枣,狸桥的麻油茶干红豆粑粑,中心菜市场的板栗饼,西林菜市场的桂花糯米藕,宁国炒面,国购的锡纸花甲,还有广播大院的麻辣粉丝。在锦城南路沿线的美食,就如同河流一般滋养着苦读的学子,也招待着过往的饕餮。而说及菜肴,就不得不介绍绩溪——徽厨之乡。年划属宣城地区。除了徽州文化,也把徽菜带到了宣城。徽菜以就地取材,选料严谨,巧妙用火,功夫独特,擅长烧炖,浓淡适宜,讲究食补,以食补身,注重文化,底蕴深厚的特点而成为雅俗共赏,南北兼宜,独具一格,自成一体的著名菜系。臭鳜鱼,一品锅...让我们这些吃货有机会一饱口福。
▲文化▲
宣城“楚头吴尾”之称。从地理位置上看,苏浙皖三省交界,介于芜湖市和*山市之间,文化亦受吴越文化,徽文化和江淮文化所影响。其主要的特征有以绩溪徽菜代表的徽菜文化;以敬亭山为标志的宣城诗歌文化;以宣纸宣笔为代表的书画文化;以查济、江村为代表的宣城古建筑文化;以开元寺、广教寺为代表的宣城佛教文化;以敬亭绿雪为代表的宣城茶文化;以宣酒为代表的宣城酒文化。
文化离不开教育。年宁国府在宣城鳌峰创办“宁国府中学堂”,始为宣城新学之初。在宣城人眼中,“宣中”这个词代表着学霸,代表着一本,代表着严肃威严。就一位严格而又慈祥的父亲,迎接了一批批懵懂的少年,又送走一届届踌躇满志的青年。
至于我的高中,坐落于滨江的小镇上。即使比不上宣中的教学质量,但也在那里认识了一群要好的同学和朋友,度过了美好而有意义的三年。在前几年,合肥工业大学在宣城设立的新校区,规模初现,吸引着一批外来求学的人们。学校正在建设,一切都是越来越好。期待我们宣城本地人和外来学子能把这所学校变得更棒,也希望工大和宣职的同学们能够喜欢这座江南小城。
宣城,看似简单朴素,历史上也曾辉煌荣耀。“年少所寻天下事,老来再忆宛陵诗。”据《新唐书?地理志》载:唐天宝十一载(年),全国人口.4万,其中,都城长安万,陪都洛阳.3万,宣州(州治今宣城市区)88.5万。宣州人口数占全国1.84%,仅次于长安、洛阳,位居全国第三,宣州户数之多,一直为时人所称道。社会经济文化事业迅速提升,朝廷官员争往宣州为宦,诗人墨客争向宣州一游。范晔、谢眺、沈括、文天祥等先后出守于此,李白、韩愈、白居易、杜牧等相继来此寓居。“天下四绝”之一的太极洞,以其中空博大的气象成为溶洞奇观;宣城人文胜迹遍布。临风怀古,谢朓楼与*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江南四大名楼;“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自南齐谢朓以来,先后多位诗人墨客登临此山赋诗作画,留下诗文多篇,为名符其实的“江南诗山”。众多的人文遗迹,优美的自然风光,使得这座古城不仅赢得“上江人文之盛首”的赞辞。更因谢朓、李白、杜牧等人的大量歌咏,而享有“宣城自古诗人地”的美誉。而在明清两朝,宁国府进士总数仅次于徽州府、安庆府,在今安徽境内排名第三。宣城与桐城并称为江上“二城”,不仅是皖地文学集中地,也是全国文坛两大重镇。历代文化,亦须载体之于传承。文房四宝之乡,便是宣城最好的名片。
到了现代,宣城城市的工业发展程度较低,但经济水平总体居于安徽省中等偏上水平。下辖的宁国市更是中国百强县。红星宣纸,小窖酿造的宣酒,溜味族食品,香兴锅巴,海螺水泥等产业都是咱们宣城人的骄傲。
“让我往后的时光每当有感叹,总想起宣城的星光”在外地上学,对故乡格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