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病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中西医学治疗疾病效果优劣对比的参考意见
TUhjnbcbe - 2021/8/5 18:29:00

精神系统

1.精神分裂症

是指性格、情感、行为、定向产生异常改变的一种精神疾病。发生机制至今尚不明确,大约与遗传基因、发育障碍、生活艰苦、亲人亡故、离婚失恋等有关。症状有轻有重,发病有缓有急,但无论轻重缓急,其言行举止,给人们的感觉就是不正常。不仅专业医生,即便是普通市民,见到本病患者,也往往能一眼识别。典型表现一般有口中喃喃,语无伦次,不避亲疏,不知羞耻,严重的能发生毫无理由的攻击和暴力冲动。鉴于本病对家庭和社会都将带来严重困扰,所以如何进行有效治疗是医学研究面临的重要课题。

中医治疗急剧发作、行为极端的患者十分困难,原因是此类患者不会与医生配合,常拒绝接受药物。记得50年前,有一*姓农民,怒目圆睁,骂骂咧咧,在街巷中来回狂奔,时不时抛扔砖头石块,此种情形怎么服中药?在该村领导同意之下,只能请几位乡邻将其强按在地,注射西药复方冬眠灵,才得以控制,此后被送往精神病院治疗多年。所以中医仅能治疗一些表现比较温和的病人,剧烈发作者,务必首选西医治疗。

上世纪50年代,张逢春教授在《精神病治疗学》中介绍,应用温胆汤治疗本病疗效显著。此后,在很多医学杂志中,经常看到温胆汤治疗本病的经验报导。但笔者有些疑惑,本病狂躁患者大多表现为脉搏增速,其频率常与病情程度成正比,也就是脉搏跳动得越快,发狂越厉害。按中医的理论,数脉多热,迟脉多寒,很明显狂躁患者属于内热鼎盛不容置疑。可是温胆汤的君药是陈皮、半夏,药性温热,主要用于化解寒痰凝结,而今用在内热鼎盛,是不是南辕北辙、越走越远呢?所以笔者认为,应用温胆汤治疗沉默寡言、苔白脉缓的患者应该有效,但对于苔*口臭、脉搏增快的热性病人,是否需要再三斟酌认真推敲呢?

2.忧郁症

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患者以青中年为多,女多于男。性格孤僻的少年儿童,所谓自闭症的,也属于本病。主要症状有情绪低落,对任何事都缺乏兴趣,脸上看不到笑容,忧愁焦虑,睡眠不安。少年儿童大多表现为不爱讲话,不喜欢与同学一起活动,平时发音特别轻微,常害怕被别人听到;写的字也特别小,不敢让别人看见等等。

本病治疗,对成年患者主要是多多疏导,劝慰她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没有什么了不起,要相信自己的处境还是不错的,有不少人比起她们还相差得很远;同时要让其知道医生很关切、很认真的在与她交流,人非草木,自然会产生感动,这对打开她的心结,释放精神压力有一定好处。然后配合内服药物,就容易收到效果。中医和西医治疗本病都不错,可随意选择。

3.老年痴呆症

本症国外叫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发生于老年期,逐步发展、慢慢变重的中枢神经功能退化的疾病。临床表现的特征是,记忆力显著减弱甚至损失,想不起以往所有的经历,以至于忘记了自己姓啥名谁,住在哪里,有哪些亲朋戚友。所以患者一不小心就容易走失,在下落不明的寻人启事中,大多数都是本病患者。

西医对待本病,基本上可谓束手无策;患者家属欲加治疗,只能寄希望于中医。笔者研究中医60年,接触典型痴呆症的机会不多。回忆39年前的冬天,父亲74岁,某日气候较冷,笔者去楼上看他,忽然见到奇怪的一幕,父亲端坐在木椅上一动不动,面部也是和悦表情,不属僵硬呆滞的那种,气色和平常也相差无几,只是看着笔者一声不响,好像遇见陌生人、彼此完全没有关系。笔者多次叫他都没有回应,眼睛可以转来转去,呼吸也无异常,脉搏稍呈缓慢,口唇略显紫黯,但因气候寒冷,也没有什么特别。刚巧母亲下楼去了,待到回来时,笔者问发生这种事怎么不知道?经笔者提醒,母亲才意识情况确实不妙。继着又一起同父亲对话,而父亲始终像泥塑木雕,望着我们口不发声。当时笔者即思忖,一定是患了老年痴呆症。由于早在脑海中,认为本病必因瘀血引起为多见,加上父亲脉搏稍缓,口唇略黯,更加坚定了信仰,随即给服《金匮》下瘀血汤。药后当日就见效,父亲的知觉很快恢复正常。从此笔者认为,老年痴呆症有可能突然发病,而不是逐渐形成,父亲就是其中的一例。至于父亲能夠迅速被治愈,是否与病程不长,发病不久立即进行治疗有关?因没有较多病例可供分析,不敢草率地下结论。

最近笔者又治一例本病患者戴某某,女性,69岁,瑞安人,年3月23日,由其丈夫和邻居陪同前来就诊。据说被温医附一院诊断为老年痴呆症,迄今已三年不见好转。其症状仅是嗳气频发,口干口渴,脉搏每分钟78次,同时不很主动发言,仅此而已。笔者询问是否还有其他难受,也能微笑着一一答复,只是声音略显低沉,没有发现记忆障碍的明显证据。笔者转而问其丈夫,发病当初是否比现在严重?其丈夫吞吞吐吐,说不出个究竟;但邻居的印象是大致差不多。笔者就很纳闷,这样的病情,怎么也算痴呆症?医院的诊断标准太过宽松?人到老年,记忆力逐渐下降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如果像戴某某的情况可以诊断为痴呆症,那本病可说比比皆是,其发病率真是触目惊心的了。

4.癔病

也称歇斯底里,是一组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疾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轻型患者,常常感觉咽部好像有什么东西梗在那里,吐不出来,又嚥不下去,但各种检查,咽喉、食管和甲状腺完全正常。也有患者无缘无故啼哭,悲伤欲绝,但过后又否认自己曾经哭过。

笔者早年曾在亲戚家中聚餐,知道女主人素体健康,从无病变,岂知那天她饮了一点点老酒(不是现在的葡萄酒),竟倚着楼梯上的栏杆狂笑不止,一副精神病的模样,让人感到可怕、无奈,又莫名其妙。经多人相劝拉扯,要她回到房里,都无济于事。此后问她怎么回事?她说什么都不知道,其实这也是癔病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又有一名妇女,大约60多岁,当时有人请笔者过去诊治时,已有两位医生在场。只见患者坐在櫈子上,闭着双目,面色苍白,双拳紧握抽搐发抖,舌头吐出口外,被上下牙齿紧紧咬住,颜色发紫,情景确实恐怖。不少邻居生怕咬伤舌头,忙着用筷子去掘开牙缝,可是想尽办法,没能松动牙关。笔者经过简单检查,体温、血压、心肺、瞳孔对光反应,以及其他生命体征全都正常。这到底是什么病?另两医院,当时交通极不方便,没有公路到地方,而且电话也须去较远的厂部拨打。笔者左思右想,莫非是癔病癫痫样发作?当即大声说,快快拿剪刀来,把她的舌头剪下来。话音刚落,患者立刻把舌头缩了回去,并同时张开眼睛看望四周,有气无力地说自己很疲倦、很难受。至此一切变成有惊无险,大家都舒了一口气。

可见癔病的表现因人而异,无论发病如何紧急,其风险程度并不高,或许患者内心都知道。不然,怎么牙关紧闭不会咬破出血?怎么听到剪断她的舌头,就立即“苏醒”过来?据此也可以明白,本病完全是精神方面的障碍,与其他重要疾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治疗本病中西医都有效果。特别是中医,早在年前的《金匮要略》中,已经记载了许多优良方剂,如百合地*汤,半夏厚朴汤、甘麦大枣汤等等,这是祖先留给后辈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珍视。

纬一智能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西医学治疗疾病效果优劣对比的参考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