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病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后溪申脉临床应用的经验何树槐教授学术
TUhjnbcbe - 2022/2/27 19:38:00
擅长临床研究白癜风的专家 https://m-mip.39.net/fk/mipso_5488020.html
后溪申脉临床应用的经验意大利岐*中医学院何树槐教授学术传承人何骏、何斌01经络联系

后溪属于手太阳经,与手少阴经相表里,通于督脉,及伴随经脉分布的经筋。后溪通过经络联系的部位主要有:肩胛部、颈项部、耳部、眼部。联系的器官有:心系、小肠、胃、肺、脑等。申脉属于足太阳经,与足少阴经相表里,通于阳蹻脉,以及伴随经脉分布的经筋。申脉通过足太阳经、阳跷脉联系的部位有头项部、眼部、腰背部、下肢后外侧。联系的器官有眼、脑、膀胱、肾、心、肺。

后溪和申脉这种联系是临床应用的理论基础。

02配穴方法

·手足上下配穴:后溪位于上肢手部,申脉位于下肢足部,上下相配,可调理整个人体。

·同名经配穴:后溪属于手太阳经,申脉属于足太阳经,二穴组合属于同名经配穴法。

·循行部位的组合:是两个穴位所属经络循行的部位多处吻合,因此可主治心、脑、头、项背部的病症。

03临床应用

①散风止痛:太阳为一身之外藩,督脉总督诸阳经脉,阳主外,故善于治疗感受外邪引起的病症,常用的病症如下。

·头痛:风寒、风湿、风热邪气入侵头项部,经络痹阻,气血不通,不通则痛。症见头痛连及项背,治疗以后溪为主,申脉为客,因为后溪配五行属于木,木主风,又功善治疗头项部疼痛,针刺泻法。酌情加风池、天柱、列缺,散风祛邪,通经止痛。列缺宣肺祛邪,有“头项寻列缺”之称,是治疗头项部疼痛主要穴位,针刺泻法。临床上凡遇枕神经痛,常用此法治疗,多有奇效。此病多由于感受风寒,引起后头部剧烈疼痛,疼痛连及项背,是本组配穴的适应症。

·项背痛:风寒邪气痹阻项背,是临床常见的病症,如项背肌筋膜炎、落枕、颈椎病等,治疗以后溪为主,申脉为客,针刺泻法。酌情加天柱、大椎、百会,散风祛邪,通经止痛,针刺泻法并灸,灸天柱、大椎,效果良好。

·腰腿痛:风寒邪气入侵腰腿部太阳经脉,症见腰腿部疼痛,喜热恶寒,昼轻夜重。治疗以后溪为主,申脉为客,疏通太阳经络,祛除经络中的邪气,针刺泻法,酌情加腎俞,腎俞是肾的背俞穴,腰为肾之府,针刺补法,并用灸法,温经散寒,扶正祛邪。还可加秩边、阳陵泉,针刺泻法,以疏通下肢气血,驱除经络中的邪气。

②息风止痉:痉挛是风邪致病的主要症状之一,后溪配申脉有息风止痙的作用。后溪是手太阳经中的“输穴”,配五行属于“木”,木主风,故可治疗风证,多以外风为主;后溪交会于督脉,督脉总督诸阳“为阳脉之海”循行于脊里,并入络于脑,督脉为病“脊强反折”,此“风”之征象,多以内风为主,所以后溪既可祛外风,又可息内风。申脉属于足太阳经并交会阳跷脉,入络于脑,“阳蹻为病,阴缓而阳急”,此风之征象,多见于内风,申脉属于足太阳经,太阳主开,所以申脉也可祛外风。

病变部位于腰以上者,治疗以后溪为主,申脉为客,并酌情加百会、凤池、天柱、风门等穴;病变部位于腰以下者,以申脉为主,后溪为客,酌情加风市、阳陵泉、环跳、委中等穴。病因属于外风者,治疗以后溪为主,申脉为客,酌情加风池、风门等穴;病因属于内风者,以申脉为主,后溪为客,酌情加风府、太冲等穴。

③精神紧张症:症见心中烦乱,夜寐不安,头脑疲劳,不耐思考,项背僵硬,腰背拘紧,舌苔薄白,脉见弦细。督脉、阳跷脉、太阳经均入络心脑,若劳伤精血,心神失养,髓海空虚,太阳经筋拘紧,可引起上述病症。治疗以后溪为主,申脉为客,针刺先泻后补。酌情加百会、腎俞、三阴交,针刺补法。在临床上凡遇精神紧张,项背拘紧,腰背僵硬者,应用此法治疗,每获奇效。

④抽搐、癫痫:劳伤精血,肝肾亏损,筋骨失养,虚风内起,上扰心脑,症见肢体抽搐,癫痫发作,甚至混乱。治疗以申脉为主,后溪为客,针刺先泻后补,酌情加百会、风府、神道、筋缩、太冲、三阴交,针刺补泻兼施。在临床上凡遇到癔病患者,四肢抽搐,角弓反张,按此法治疗并加以语言诱导,有立竿见影之效。

⑤安神醒脑:后溪与申脉所联系的经脉,均入络心脑,所以对神志性病症有良好效果。

·失眠:《灵枢·脉度》:“阳蹻者,气并相还,则为濡目,目气不荣,则目不合。”这里的“目不合”,是指眼睛不能闭合,难以入睡。阴阳跷脉皆起于足跟,与足少阴太阳经相通,二脉之别支皆上会于目,入络于脑。卫气的运行与阴阳跷脉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昼日卫气行于阳,则阳跷脉盛,阳跷盛则目张而不寐。入夜卫气行于阴,行于阴则阴跷盛,阴跷盛则目闭欲睡。所以阴阳跷脉与人体的睡眠有密切的关系。若用脑过度,劳伤精血,心神失养,则入夜难眠,项背拘紧,脉弦细。治疗以申脉为主,后溪为客,酌情加百会、安眠、神门、三阴交,针刺平补平泻法,三阴交针刺补法。

·嗜睡:大凡七情所伤,气机郁结,夜间气血入于阴则寐,日间阳气仍滞留阴分,气血难以舒展,神失其养,心失思虑,昼夜嗜睡,心神模糊,无论昼夜静则入睡,脉见沉细。治疗以后溪为主,申脉为客,针刺补法,以振奋阳气。酌情加百会、水沟、中脘、关元、丰隆等,针刺水沟平补平泻法,余穴补法。

04病案举例

①失眠

宋xx,男,31岁,医院职工,年3月初诊。

主诉:患失眠将近2年。

病史:大约2年前可能由于工作紧张,逐渐出现睡眠障碍,入睡困难,且越来越严重,由口服西药,改服中药,年半有余,均无明显效果。目前几乎整夜失眠,即便入睡,也很浅,且梦魇不断,白天头脑昏沉,时时发睏,头项发紧,腰背拘紧,周身不适。舌质红润,诊脉寸关尺三脉浮而硬。

治疗:浮则为阳,三脉均浮,兼见项背腰腿拘紧疼痛,此督脉为病。

取穴:后溪、申脉、百会、人中。

刺法:刺人中用左手拿捏上口唇,用0.25x25mm毫针向鼻中隔斜刺,捻转手法,至病人出现眼泪为止,其余穴位平补平泻法。

用此法针灸3次后,已能入睡,但入睡时间尚短,大约4小时左右,白天发睏减少,腰背疼痛减少。针灸6次后,已经可以入睡6个多小时,做梦减少,其他症状已明显好转。之后又治疗4次诸症消失停止治疗。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②手足痉挛

李xx,女,17岁,年5月初诊。

主诉:四肢痉挛5天。

病史:李女有一男友,两人来往过密,5天前被父母发现,劝其与男友断绝的关系,女儿断然拒绝,并发生剧烈争吵。在争吵时女儿突然昏倒,四肢抽搐,大约2、3分钟后苏醒,但仍肢体拘紧,医院急诊。医院诊断为“癔病”,注射葡萄糖酸钙一类药物后肢体拘紧缓解,又予以镇静药。一天后又出现肢体拘紧,反复发作,医院治疗2次,虽能及时控制病症,但不能巩固,于是求治于针灸。

来诊时病人神志清楚,问答无误,不愿讲话,表情忧郁,服镇静药后能入睡,无食欲,二便正常。检查:肩肘关节活动正常,腕关节拘紧,紧握拳,稍微偏向尺侧,不能被动伸开,下肢髋关节、膝关节活动正常,踝关节拘紧,足趾拘紧。舌质红润,脉弦紧。

辩证:肝气郁结,郁而生风。

治疗:解郁熄风。

取穴:百会、水沟、后溪、申脉。

刺法:先刺水沟,捻转手法,1分钟后,病症不见缓解。于是以次针刺左申脉,左后溪,右后溪、申脉,左上下同时捻转1分钟,再右上下同时捻转1分钟。病症缓解,肢体手足松软。留针40分钟,诸症缓解,回家休息。

次日和隔日再针刺治疗2次,病情稳定,无再复发。

③太阳性头痛

纳娅娜﹙Nayana﹚女,出生于年,年9月初诊。

主诉:患者头痛年余。

病史:自述一年前,由于精神忧郁,后出现头痛,始于项部和枕部,之后扩散到巅顶部,呈钝痛性质,有紧缩感,终日而作,伴有项痛、背痛、胸痛、面颊部紧痛、失眠、忧郁、月经不调等症,已有六个月未来月经。

检查:玉枕处压痛,项部肌肉僵硬和压痛,以C2~4较明显。舌质淡,脉弦细。

诊断:太阳头痛(紧张性头痛,气血亏虚,筋脉失养)。

治则:补气益血,濡养筋脉。

处方:百会玉枕天柱后溪申脉三阴交太冲

刺灸法:百会、天柱、玉枕(压痛点)、后溪、申脉、太冲均用捻转平补平泻法,三阴交用捻转补法。

治疗经过:经用上述穴位治疗5次后,头痛消失,夜寐好转,背痛和胸痛也明显减轻,后改用百会、玉枕、心俞、脾俞、肾俞、三阴交等穴。百会、玉枕用平补平泻法,余穴用补法。又巩固治疗5次,诸症悉除,夜寐转安。一年后病人特来诊所告谢,头痛一直未发,月经已潮,甚是高兴。

④.枕神经痛

季某某,女,45岁,干部。

主诉:头项痛一周。

病史:一周前突发左侧头项部剧烈疼痛,时轻时重,近三日来疼痛加剧,痛无休止,夜间因疼痛不能入眠,服止痛药无济于事,伴有轻度恶心。舌苔薄白,脉弦紧。

检查:左侧项部肌肉僵硬,风池穴处有明显压痛,玉枕部有条索和压痛。

辨证与诊断:枕神经痛(风寒痹阻型)。

治则:散风祛寒,通络止痛。

处方:风池百会列缺后溪申脉

刺灸法:刺风池进针1.1寸左右,得气后用捻转泻法次左右,使针感向后枕部和头顶部扩散。针百会沿督脉向后平刺捻转泻法。针列缺透向偏历,捻转泻法,针感上达肘部。后溪、申脉直刺捻转泻法。每5分钟行针一次,留针30分钟。

术后头痛明显减轻,触诊风池穴尚有轻度压痛,翌日复诊头痛已止。又巩固治疗一次,

随访5年未见复发。

按:枕神经痛大多急性发作,头痛难忍,取风池、列缺、后溪等穴捻转泻法,可取立竿见影之效。但针刺风池穴时,要使针感传至后头部或头顶部,有针感后用捻转法,可取立竿见影之效。每次捻转时不少于次。一般1~2次可愈。慢性枕神经痛,曠时日久,多数由颈椎病变引起,检查时在玉枕穴区有索条感和压痛,此时可针刺玉枕或颈夹脊穴C2~C4、风池、后溪和太溪等穴,多能取得良好效果。

5.头痛

Maria,女,28岁,意大利人,5年10月就诊。

主诉:头痛三年。

病史:三年前刚参加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开始失眠,之后又出现头痛,经服用镇静药治疗,失眠好转,但头痛依然。现在头痛每天发作,多始于后头部,后波及头顶和前额,伴有头部沉重感和压迫感,头痛几乎每天发作,劳累时和精神紧张时加重。头痛时伴有项部拘紧,肩背部疼痛。检查项背肌紧张,有广泛性压痛,诊脉弦细。

辩证:营血亏损,经筋失养。

治疗方法:以养血柔筋,养神止痛为则,拟取百会、天柱、申脉、后溪、三阴交为主穴。刺灸法是百会平补平泻法,天柱捻转泻法,申脉、后溪先泻后补法,三阴交捻转补法。

采用上述方法治疗3次后明显好转,改天柱平补平泻法,并加用艾条灸3分钟。又治疗3次头痛消失,睡眠也基本正常,停止治疗。一年后因腰痛来访,头痛未再发作。

学术思想:

首先,强调针灸辨证论治,应以五步为序。即:

1.脏腑经络定位。

2.根据脉、证、舌的特点定性。

3.定位和定性相结合。

4.辨标本。

5.确定治疗大法。

其次,主张经络病应辨证分型,分型论治。

第三,主张用中医理论解释经穴的主治功能,使其纳入中医轨道从“经验论”中解脱出来。

第四,擅用“浅刺多穴法”。其特点是适宜治疗病位较浅的病症、虚证和邪气阻络的病证。

第五,哮喘治疗应散风熄风。

第六,华佗夹脊穴功于调理气血。临床上常用的有血管性偏头痛、肢端感觉异常症(手麻症)、植物神经紊乱(半身麻木、肢凉等)、脑血管病等。

第七,同经相应取穴法效果卓著。诸如肌肉的损伤或痉挛、韧带的损伤、神经性疼痛、炎症性疼痛、风湿性疼痛等均可。医疗特长:擅长于治疗中风半身不遂、头痛、眩晕、疼痛症、癫证、痴呆、性功能减退及妇科杂病等。

国际交流:

曾多次为日本学者讲学。年赴叙利亚讲学医疗,年赴泰国讲学,年到意大利参加第25届世界眼科大会,发表了针灸治疗眼底疾病的论文,年到莫洛哥,突尼斯进行学术交流,年到意大利讲学。曾任北京中医学院针灸教研室副主任,医院针灸科副主任,北京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系主任。现任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针灸学会腧穴研究会理事长、北京中医学院副教授、北京中医学院针灸治疗教研室主任、北京中医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教材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中医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

曾撰写著作:

《针灸治疗学》上海科技出版社(副主编)。《针灸学》(上、下册)古籍出版社(主编)。《中国针灸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编委)。《当代中国针灸临床精要》天津科技出版社(编委)。《中国传统康复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编委)。《针灸学》(教学参考从书)人民卫生出版社(副主编)。《实用针灸辞典》知识出版社(编委)。

漫谈浮刺法系列近期链接

何树槐漫谈浮刺法系列

访针灸大家何树槐教授系列纽约中医论坛

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纽约中医论坛名医名家苑谈

背俞穴临床应用经验▏纽约中医论坛名医名家苑谈

背俞穴治疗作用的理论探讨▏纽约中医论坛名医名家苑谈

背俞穴治疗原理的再探讨▏纽约中医论坛名医名家苑谈

《素问·刺腰痛论》阐微意大利岐*中医学院何骏何斌

针灸合谷穴止痛机理的探讨意大利岐*中医学院何骏何斌

论大椎为诸阳之会何树槐教授学术传人何斌何骏

水沟醒脑开窍的探讨▏何树槐教授学术传人何斌何骏

膻中穴临床应用的经验▏何树槐教授学术传人何斌何骏

公孙与内关穴的应用经验▏何树槐教授学术传人何斌何骏

公孙内关交会奇经的理论探讨▏何树槐教授学术传人何斌何骏

足临泣与外关临床应用的经验▏何树槐教授学术传人何骏何斌

足临泣交会于带脉的理论探讨▏何树槐教授学术传人何骏何斌

扶突穴临床应用的经验▏何树槐教授学术传人何骏何斌

列缺、照海临床应用的经验▏何树槐教授学术传人何骏何斌

列缺、照海交会奇经的理论探讨▏何树槐教授学术传人何骏何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后溪申脉临床应用的经验何树槐教授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