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病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英雄失路天才困顿永远让人感叹惦念中国青
TUhjnbcbe - 2022/10/17 16:28:00

青藤书屋图

墨葡萄图

草书横江词

*甲图

花卉图册(局部)

雪蕉梅竹图轴

我第四趟去绍兴看纪念徐渭诞辰五百年特展的时候,台风“烟花”的先头部队已至城中。一阵阵的瓢泼大雨猛烈地砸在老城区民居的青灰色瓦片上,溅起的雨花,恰如徐渭的书写,激昂热烈,痛快淋漓。坐在里弄里一家当地有名的饭馆二层,大有鲁迅当年在酒楼上等待故人的感觉。怅惘之间,噔噔噔,跑堂的踩着狭窄的木楼梯拿上来一小瓶杨梅烧酒。浸在瓶底的两颗杨梅,饱满而沉默,隐在玫瑰色的透明之中。透过这一片醇厚的酒色,我仿佛看到了徐渭那飘零不羁而又诗意的奇崛一生。

奇人之困

徐渭的人生是困顿不幸的一生。年3月12日,徐渭出生于人文荟萃的绍兴,其母为父亲徐鏓继室苗氏的婢女。徐渭出生刚百天,父亲便去世了。大约在徐渭十岁时,因家道中落,生母被迫离开了徐家。

徐渭幼年聪慧过人,闻名于乡里。然而等他踏上科举之途,从十七岁至四十一岁,一共考了九次,除二十岁破格被录为秀才外,其余均以失败告终。徐渭文思敏捷,科考场上频发“奇论”,被斥为“不合规寸”,考场失利并不算偶然。这给徐渭带来深深的心理伤害,他常常陷入隐痛之中,时而惊悸,时而狂躁,他自称夙有“心疾”“脑风”。

年,最为赏识徐渭的直浙总督胡宗宪入狱,直接导致他旧疾恶化走向狂乱。年,徐渭在精神恍惚中怀疑继室张氏有外遇,失手杀妻入狱。究其原因,徐渭在自述中闪烁其词,留下“易复,杀张下狱”六个字。他指自己癔病发作,失手杀人。此后经七年牢狱,经友人多方相救,于明神宗即位之年()得到赦免,重获自由。

这样的痛苦与困顿在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七十岁时,徐渭回顾一生,在自述《畸谱》中曾记下六岁私塾时背诵唐代岑参的诗句:“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触景生情,唏嘘不已。徐渭的发狂,既有环境所导致内心愤恨与恐惧的原因,又与痛苦与艰辛的人生际遇息息相关,绍兴民间一直流传着徐渭九次自杀未果的说法。

奇人之相

这样一个奇人生得何种模样?恰好有他两幅画像留存世间。一幅应为他三十多岁时写真像;另一幅作于清康熙年间,为后人据流传下来的画像而作的临仿。两幅作品均未留下作者姓名,但画上的长相颇有相似之处。

徐渭五官敦厚,身体结实。有愁苦之态的一幅现收藏于南京博物院“明代浙江名士十二人画像”系列之中。从绘画技法上看,与明末南京地区首屈一指的肖像画师曾鲸的手法极为相近。作者采用中西结合的画法,脸上的五官经反复烘染,立体感强,达到了惟妙惟肖的程度。画像中的徐渭头戴饰有玉佩的飘巾,一身典型的明代儒生装束。

两幅画像与徐渭文集中《自画小像》上的一段文字颇为相符。“吾生而肥,弱冠而羸不胜衣,既立而复渐以肥,乃至于若斯图之痴痴也。”说自己生下来胖乎乎的,二十岁又瘦成了一把骨头,几乎挂不住衣服,到了三十岁,又渐渐胖起来,以至于发展成今天这幅图画里面憨憨的样子。

这样的徐渭并非一介文弱书生,应该是孔武有力的。历史上的徐渭的确文武双全,他是明中期嘉靖年间东南沿海一带颇为有名的抗倭谋士。早年三十三岁(年)时,他就参与过“柯亭之战”,与一股侵袭到绍兴境内的倭寇展开激战。由于统领适时采纳了徐渭诱敌深入的奇谋,致使一百三十余名倭寇溺水而亡,取得大捷。第二年四月,又有一伙倭寇烧杀抢掠到绍兴城东皋埠,徐渭穿短衣混入敌人潜伏地带,将观察到的情势上报明*,为布置兵力提供了最佳参考。至十二月,面对二百多进犯至萧山的倭寇,徐渭随会稽典史吴成器参加了龛山之战,大获全胜。他为此写下《龛山之捷》一文,详细记录了战斗的经过。

奇人之才

徐渭十岁时,在家中园子里种下了一棵青藤,他感到非常开心,故自号“青藤”,并把原先的“榴花书屋”改称为“青藤书屋”。这座故宅历经风雨,伫立至今。

徐渭的书房窗外即是一方水池,由泉水汇聚而成,虽然水面极小,他却乐在其中,自号天池。成年后的徐渭在科举备考之余,对儒、释、道均有深入研究。他曾潜心钻研《金刚经》,点校过《首楞严经》《周易参同契》等要典,结合儒家经典,打破三教界限,上升到哲学层次的思考,留下了专门的论述。

徐渭身处的绍兴,是阳明心学的发源地。在阳明后学发展的关键时期他受到濡染,师从王阳明亲传大弟子王畿、季本等人。此后,徐渭在学术上综汇各家学说,目的在于求自得,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大写意精神。

心系天下的徐渭深爱家乡。年,他与张元忭等人受官方委托编撰了16卷本的万历《会稽县志》。这套书与一般志书按部就班的写法不同,笔法自然灵活,结合实际资料的取舍考证,处处可见徐渭对其经世思想的阐发,开创了方志学的新模式。

其实编写地方志并非是徐渭在文学史上出名的原因,真正有影响力的创作来自于他在戏曲方面的贡献。戏曲一直以来都是徐渭写情寄意的重要表达形式,最为有名的杂剧集《四声猿》,其中包括《狂鼓史》《玉禅师》《雌木兰》和《女状元》四个独立戏目,被称作“明曲第一”。徐渭的戏剧创作其实是他的人生观与学术思想在文学艺术领域里的自然延展。晚明著名的文学家袁宏道则称道徐渭:“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而下,自有定论,胡为不遇哉?”最后称徐渭“无之而不奇者”。

奇人之艺

曾总督山西*务的兵部左侍郎梅国桢评价徐渭:“文长吾老友,病奇于人,人奇于诗,诗奇于字,字奇于文,文奇于画!”徐渭尝言:“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

徐渭在书法上的造诣深厚。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春园暮雨七言律诗》,高头大轴,纵2米有余,展现了徐渭满纸龙蛇的书法意象。字里行间的提按与顿挫,总有其特殊的节奏与韵律。上海博物馆藏的《草书春雨诗帖》有6米多长,写于徐渭46岁之时。整卷作品洋洋洒洒,跌宕起伏。徐渭从不刻意于画,然而其水墨作品却给世人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徐渭的画作常常以物喻人,借物抒怀。仅以葡萄、芭蕉、螃蟹和牡丹为例,这四样成了他最喜欢用来表达个人际遇的题材。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那件最为有名的《墨葡萄图》上那首广为传诵的题画诗,早已成为徐渭抒发怀才不遇之感最为精炼的概括——“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徐渭喜欢芭蕉。芭蕉夏日青翠,冬日枯萎,但在他的画作中,芭蕉却与梅花同时茂盛生长。他在一幅作品上题道:“芭蕉雪中尽,那得配梅花?吾取青和白,霜毫染素麻。”雪里芭蕉,成了后人探寻徐渭精神境界的最佳标记。

徐渭画牡丹,全以泼墨绘出,一扫常人眼中的“富贵”之意,表达出他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同时也慰藉了自己的孤寂之心。他题写:“五十八年贫贱身,何曾妄念洛阳春?不然岂少胭脂在,富贵花将墨写神。”

科场的屡次失利是徐渭一生的痛,但他从未认过输。他常借笔下的螃蟹,传达出这种矛盾的心绪。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甲图》,有徐渭题诗一首:“兀然有物气豪粗,莫问年来铢有无。养就孤标人不识,时来*甲独传胪。”他说有个东西真是心傲气豪,纵然家里断了炊也不改脾气,这孤傲的品格没有人能够赏识,如果有时来运转的那一天,可就是做状元的材料啊!明代称会试二甲第一为“传胪”。文人多以两只螃蟹衔芦苇为图,谐音寓意“二甲传胪”。

天津博物馆藏《鱼蟹图》卷绘有一只蟹和一尾鲤鱼。鲤鱼翻飞于浪尖,上扬的鱼头和撩起的鱼尾,浪花四溅。画家将鱼儿即将跃出水面的瞬间凝固于笔端,螃蟹乃是钳住了一根芦苇。徐渭题写道:“满纸寒腥吹鬣风,素鳞飞出墨池空。生憎浮世多肉眼,谁解凡妆是白龙。”他虽布衣一生,却永不失落那一颗鲤鱼跳龙门的雄心。

徐渭最擅于舍去大量细节,以简练的笔墨概括物象轮廓,涂抹出物象形态。他频频以“涂”的手法状写自己的心境,这在他的题画诗中处处可见。如他写:“世间无事无三昧,老来戏谑涂花卉”,还有“我亦狂涂竹,翻飞水墨梢”等。涂抹的笔法,将酣畅淋漓的气势准确地表现出来,极富绘画的动态美感,体现了创作者奔涌不息的生命气息。徐渭作品中这一最为突出的艺术表达手段,一方面与他综合地运用破墨、泼墨、胶墨、积墨、蘸墨等技法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源自他高超的书法功底,他能以草书入画,准确地把握住画面的整体感与流畅性。

徐渭生活的年代正是吴门与松江两个画派盛行的时代。其中的陈淳在大写意花卉上别具一格,笔迹放纵,淋漓疏爽。徐渭对其颇为推崇,但并没有亦步亦趋,而是以更加放纵、更加豪放之笔墨写出了更加成熟的作品。可以说,大写意绘画到了徐渭手中,推向了极致。

纵观徐渭一生留下的作品,不难发现,这位生于五百年前才华横溢的艺术大师,其心中确有一段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其胸中更有一股不可磨灭之气。

供图/绍兴博物馆

来源:北京青年报

1
查看完整版本: 英雄失路天才困顿永远让人感叹惦念中国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