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病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一起聊聊中医心理学五
TUhjnbcbe - 2022/10/24 16:25:00
哪里治白癜风最好 http://m.39.net/pf/a_4618897.html

一起聊聊中医心理学(一)

一起聊聊中医心理学(二)

一起聊聊中医心理学(三)

一起聊聊中医心理学(四)

中医心理治疗

之前说了历史,理论,病机,今天我们聊聊治疗

中医心理治疗,在中医学中又称之为意疗。中医学历来重视意疗在治疗中的意义,如《素问·宝命全形论》就有“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药为真……”的论述,把“治神”摆到了防治疾病的首位。我国古代许多著名的医学家,如华佗、张子和、朱丹溪、徐迪、汪石山、张景岳、程杏轩等,都是善于运用意疗方法以治病,并取得显著疗效的医学大师。在大量保存完好的古代医案中,记载了许多设计巧妙而行之有效的意疗方法,运用了“心病还须心药医”的道理,古代医家对此论述颇多。这些方法不仅至今仍在民间流传,而且也为中医心理治疗的进一步应用和发展,提供了可贵的借鉴。

《东医宝鉴》引太白真人曰:“欲治其疾,先治其心,必正其心,乃资于道。”清·吴师机《理瀹骈文》亦指出:“情欲之感,非药能愈,七情之病,当以情治。”

中医学历来重视心理因素在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不仅十分注意言语疏导、移情易性、暗示解惑等法的心理治疗意义,并且总结了“以情胜情”的独特而系统的理论,用之临床每获奇效。此外,顺情从欲、习以脱敏、突然剌激等,临床亦常运用,气功导引等心身并治方法,则已有数千年之历史。这些疗法至今仍行之有效,应予继承与发扬。

一、中医心理治疗的原则

中医心理治疗,注意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点,并遵循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治疗中应注意正确处理好医生与患者、体疗与意疗等各方面的关系。

中医心理治疗的手段繁多,方法各异,每一种疗法均有特定的适应范围。医务人员在准确认识病情的基础上,应当根据不同的疾病及病人的机体和处境特点,进行巧妙地设计和统筹安排,使治疗具有针对性,比如“以情胜情”疗法,则应注意情志之间阴阳属性的对立互制。做到当用方用,以求用之必验。

总之,意疗在于以意取效,要求灵活多变,意境新奇,故须虑周智圆,设计巧妙,方可动人耳目,易人视听,达到治疗目的。“心病还须心药治”,“治病先治心”,都是历代医家的垂训。

二、常用中医心理疗法

(一)以情胜情疗法

五行学说认为金、木、土、水、火的顺序依次相生相克,悲属肺金,怒属肝木,思属脾土,恐属肾水,喜属心火。情志相胜的治疗原理,就是依据五行相胜的制约关系,用一种情志去纠正相应所胜的情志,有效地治疗这种情志所产生的疾病。这就形成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喜胜怒的情志相胜心理疗法。

以情胜情疗法,创自于《内经》,是世界上独特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有独特而系统的理论与临床积累。以情胜情疗法所依据的基本理论,是人有七情,分属五脏,五脏及情志之间存在着五行制胜的原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与《素问·五运行大论》均指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可见“以情胜情”的基本精神,就是有意识地采用另一种情志活动(在后),去战胜、控制因某种情志剌激(在前)而引起的疾病,从而达到愈病的治疗方法。

情志活动可以影响人体的阴阳气血,超常的持久的情绪剌激可以引起疾病的发生。然而正确地运用情志之偏,可以纠正阴阳气血之偏,使机体恢复平衡协调而使病愈。如王冰在注解《素问·五运行大论》时说:“怒则不思,忿而忘祸,则胜可知矣。思甚不解,以怒制之,调性之道也。”中医学正是正确地认识到了精神因素与形体内脏、情志与情志之间,在生理病理上存在着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从而巧妙地根据“以偏救偏”的原理,创立了“以情胜情”的独特疗法。正如吴昆《医方考》所说:“情志过极,非药可愈,须以情胜,《内经》一言,百代宗之,是无形之药也。”

以情胜情疗法的创立,不仅为中医的治疗学增添了光彩,同时也丰富了中医学的理论宝库,情志既可致病,又可治病,这一独到见解,在医学心理学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深化了医学科学关于情志活动对人体影响的认识。正因如此,以情胜情疗法向来为中医学家所重视,尤其是金元张子和运用得最为娴熟、独具匠心而卓见成效。他曾说:“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注:现代临床当慎之);恐可以治喜,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注:现代临床亦当慎之);怒可以治思,以辱侮欺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忘此之言夺之。”“余又尝以巫跃妓抵,以治人之悲结者。余又尝以针下之时便杂舞,忽笛鼓应之,以治人之忧而心痛者。余尝击拍门窗,使其声不绝,以治因惊而畏响,*气飞扬者。余又尝治一妇人,久思而不眠,余假醉而不问,妇果呵怒,是夜困睡。”(《儒门事亲·九气感疾更相为治衍》)张子和的医疗活动,使以情胜情疗法从理论上与实践上均得到了深化和发展。

临床运用以情胜情疗法,不能简单地按五行制胜图机械照搬,而应以病理生理作为基础,灵活而巧妙地进行设计应用。

(二)激怒疗法

愤怒本来是一种不良的情绪变化,然而愤怒属于阳性的情绪变动,可以起到忘思虑、解忧愁、消郁结、抑惊喜的作用,且可引起阳气升发、气机亢奋、营血奔驰等“怒则气逆”、“怒则气上”(《素问·举痛论》)的生理效应,故利用激怒的心理疗法,常可治疗思虑过度而气结、忧愁不解而意志消沉、惊恐太过而胆虚气怯等属于阴性的精神情志病变,以及阳气郁滞、营血凝涩等躯体性病理改变。如史书上所载文挚疗齐王疾、华佗医郡守笃病等,都是采用的激怒疗法。

(三)喜乐疗法

由于“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灵枢·本神篇》),“思则气结”,而“喜则气缓”,“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素问·举痛论》),所以说喜可胜忧。设法使患者精神喜悦,或引起欢笑,用积极愉快的情绪促使阴阳协调、气血和畅,从而可以治疗因为忧愁、思虑、悲哀等情绪活动所导致的病变。历代医案中以喜治病的心理疗法验案甚多。

(四)惊恐疗法

追求舒畅愉快,厌恶惊恐愁忧,本为人之常情,然而过喜则“神惮散而不藏”,“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灵枢·本神篇》),故喜伤心者,可以用恐吓的方法治疗。如《儒林外史》所载范进因中举而癫狂,以恐吓而使之愈的故事,就是“恐胜喜”的典型例子。又《素问·举痛论》说:“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因而运用使病人惊惶之类的剌激方法,可以治疗某些忧虑症,由于惊则气乱,使气四散,从而解除因忧思而导致的气机郁结、闭塞。某些强迫症患者,亦常于惊惧、羞畏之时,由于分散了注意力,而于无意中解除了其强迫症状。《灵枢·杂病篇》说:“哕……大惊之,亦可已。”便是以“惊”治疗功能性呃逆的方法。

(五)悲哀疗法

悲哀一般属于阴性的消极心理,然而在一定条件下,悲哀可以平息激动、控制喜悦、忘却思虑。因而有可能转化为积极的治疗作用。如《云楼杂记》所载李某因其子高中,过喜而恒笑不休,某太医以称其子殁的方法,令其悲哀几殒,因而笑症得止,便是以悲胜喜的病例。

实际上,以情胜情疗法,与情志之间阴阳属性的对立互制密切相关。就是说,情绪变化有阴阳属性可分,有对立可言,情志活动出现了阴阳的偏胜偏衰,只要采用具有与之针锋相对的情志之偏即可矫正之,而不必拘泥于五行制胜的理论。如怒与恐、悲与喜、惊与思、乐与忧、怒与思、喜与怒、爱与恶等,都是彼此相反的情感活动,双方对人体阴阳气血的影响不同,因而相反的情绪之间可互为调节控制,使阴阳趋于协调平衡。怒可胜恐,恐也可胜怒;喜可治悲病,悲也可治喜病……因而一种情志之偏而致病,可以用多种情志去制胜;采用某种情志剌激的方法,有可能救治多种情志的病变。所以朱丹溪说:“怒伤于肝者,为狂为痫,以忧胜之,以恐解之;喜伤于心者,为癫为痫,以恐胜之,以怒解之;忧伤于肺者,为痫为癫,以喜胜之,以怒解之;思伤于脾者,为痫为癫为狂,以怒胜之,以喜解之;恐伤于肾者,为癫为痫,以思胜之,以忧解之;惊伤于胆者,为痫,以忧胜之,以恐解之;悲伤于心包者,为癫,以恐胜之,以怒解之。”

在运用以情胜情疗法治疗情志因素所导致的病变时,还应注意刺激的强度,即作为治疗的情绪刺激,要超过、压倒致病的情志因素。或是采用突然的大刺激,或是采用持续不断的强化刺激,总之后者要超过前者,否则就达不到以情胜情的目的。

《程氏易简方论》说:“大凡病七情而起,仍然以七情胜负化制以调。昧者不悟,徒恃医药,则轻者增重,重者乖危矣。”这就充分说明了以情胜情疗法的重要意义,心理因素致病,只有通过心理方法才能有效地消除。

(六)移情易性疗法

“情”与“性”皆个体较为固定的心理品质,俗语说的性情,人各有异。对正常人是通过“修身养性”来培养良好的品性和情操,“移情易性”乃针对心理偏异者所采取的心理矫治方法。

情趣的转移,中医又称“移心法”。如张子和治一腹泻病人,先了解其心理特点,兴趣爱好,知其爱好天文地理,乃与他大谈日月星辰之运行,风云雷雨等气象特征,山川河流之变迁,风土人情的奇闻,病者为之吸引,转移了对病的注意,其后渐愈。张子和称:这种疗法成功的关键在于投其所好,“好棋者与之奕,好音乐者与之芦笛”(《儒门事亲》)。吸引和激起患者的乐趣,移其心(情感、注意)而使忘其病。

至于“易性”则需以时日,非一两次治疗可达目的。易性包括固有习性之改变和不良性格之再造。前引枚乘《七发》不仅是以“要言妙道”进行说理之治疗。“吴客”给“楚太子”作心理开导,七层说教,都是心理治疗。第一层谈音乐动听,第二层说饮食的美味,第三层论车马的名贵,第四层是游玩的乐趣,第五层是猎狩的壮观,第六层是长江观涛的逸情,最后才归结到要言妙道。所有这些,使楚太子认识到:人生应有高雅的志趣,追求理解世上高深的道理,一扫懈怠和贪图安逸的心态,放弃纵欲享乐的生活,经历幡然悔悟,脱胎换骨,心有所托,志有所向的“移情易性”的改造,才能真正霍然病已。因此,近代的心理学者认为:《七发》不仅为一篇文学名著,也是一美妙的心理治疗篇章,颇有启迪、借鉴、发扬的地方。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说:“情志不遂……开怀谈笑可解。”清朝有位八府巡按,久病而忧病不愈,一医专注诊脉后,问其月事几月未行,清官因而大笑,以后每想到此事,即自然发笑,其病不觉渐愈。可见笑就是一种很好的心理疗法。我国著名的相声艺术家侯宝林先生早在20世纪50医院里设“相声科”,用相声这种笑的艺术,给一些人进行“笑疗”,认为“笑疗”既无服药之苦,又无手术之痛,更无副作用之弊,而且可以广见闻、增知识、受教育、开心颜,寓治病于文化娱乐之中,真是一举数得。移情并不是压制情感,而只是改变其指向;易性并不是取消个性,而只是更易其消极的情绪因素。移情于著书立说,把心身创伤等不良剌激变为奋发努力、积极进取的动力。

(七)顺情从欲疗法

《灵枢·师传篇》说:“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顺而已矣。……百姓人民,皆欲顺其志也。”顺从病人的意志、情绪,满足病人身心的需要,这就叫“顺情从欲”,亦属心理治疗的内容之一。

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生理或心理的需要。朱丹溪说:“男女之欲,所关甚大;饮食之欲,于身尤切。”说明生理或心理的渴求与欲望是客观存在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必要物质的需求是正当的。爱情婚姻、家庭子女、求学就业等等,亦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必然现象。目欲视物,耳欲闻声,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寒则欲衣,劳则欲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病痛而欲医,恶死而乐生等,都是人类最基本的生理需求。

(八)澄心静志疗法

《内经》非常强调“精神内守”、“恬淡虚无”,用以防病和治病。澄心静志疗法,就是要求静坐或静卧,内忘思虑,外息境缘,扫除一切思想杂念,抛弃一切恩怨慕恋,亦不为病痛所忧,使精神清静宁谧,则真气自然从之,而病气逐渐衰去。古代医案中对于思虑劳神过度所致病变,以及一些慢性久病等,常采用参惮、独室静坐之法而使病愈,就是这一疗法的体现。《明医杂著》更说:“昔人有云,我但卧病,即于胸前不时手写死字,则百般思虑俱息,此心便得安静,胜于服药,此真无上妙方也。”亦是澄心静志的原理。

(九)抑情顺理疗法

抑情顺理法,也可叫做以理遣情法,就是通过提高患者的认识能力,明白过激情志致病的道理,以治疗或预防情志疾病。一句话要理智驾驭情感。《医说·心疾健忘》说:“求医若明理,以求与其有病而治以药。孰若抑情而预治情,斯可顺理亦渐明,若能任理而不任情,则所养可谓善养者矣,防患却疾主要在于兹也。”抑情顺理法是常采用的疗法。

(十)激情剌激疗法

人的情志变化,尤其是激情和应激的情况下可引起生理、病理的突然改变,如果掌握适当,应用到治疗上,可收到立竿见影的疗效,但难度较大。

三、针灸方药对心神疾病的治疗

(一)针灸对心神疾病的治疗

《内经》开针灸治疗心神疾病之先河,如《素问·血气形志》篇指出:“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说明心身疾病可用针灸治疗[11]。又如《灵枢》列有专篇论针灸对癫狂的治疗。对痫证的针灸,《灵枢》与《素问》均有记述。对各种情志失常的针灸施治则散载于《内经》的诸多篇章中。《内经》所论运用针灸对心神疾病的治疗,无论是思想方法,还是具体原则、治法等,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我国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中,记述了针灸对梦、狂、悲、恐、不乐、惊、怒、痫、耳鸣、善忘、喑、不能言、不得眠、多卧、卧不安等等神志疾病的治疗。后世针灸医家皆遵循其旨,历代沿用并不断发展与创新。

目前,临床上一般认为针灸治疗精神及神经科疾病疗效较为突出。如神经官能症、失眠、嗜睡、神经衰弱、癔病、癫痫等等,都是临床上用针灸广为治疗,且疗效明显的心理活动异常的病变。此外,针灸疗法还广泛应用于治疗现代所谓心理生理性疾病(心身疾病),如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偏头痛、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习惯性便秘、支气管哮喘、阳痿、性欲减退或缺乏、月经不调、遗尿、尿失禁、荨麻疹、神经性皮炎、斑秃等等。就中医来说,此类病变多因于内伤七情,影响脏腑气机,使经络运行失常,气血功能紊乱而发生,而运用针灸进行治疗,都可取得不同程度的疗效。

(二)方药对心神疾病的治疗

就药物而言,对心神病变有明显治疗作用的中药甚多。如我国最早的一部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记载:牛*能主治“惊痫寒热,热盛狂痉”,茯苓“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久服安*养神”,丹砂可“养精神,安*魄”。再如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指出:郁金可以治“失心癫狂”,柏子仁有“养心气……安*定魄,益智宁神”之功。凡此之类,不胜枚举。

就方剂而言,如汉·张机《金匮要略》以百合地*汤为主方治疗“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之精神恍惚的“百合病”,以甘草小麦大枣汤治疗“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的“妇人脏躁”病。再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的温胆汤、宋代《和剂局方》的逍遥散、宋·严用和《济生方》的归脾汤、元·朱震亨《丹溪心法》的越鞠丸等等,都是治疗心神失常的名方。在中医几千年的临床实践中,医家们所创制的治疗心神病变的方剂,几乎可见于中医的每一本临床医籍中,比比皆是,不可胜数,但是我们在运用时,一定要进行辨证论治,切不可生搬硬套。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起聊聊中医心理学五